媒体:日本私企火箭首飞失利,与中国同行相差5年以上

2024年3月13日,日本私营初创航天企业Space One在位于本州岛和歌山县的纪伊航天港发射KAIROS火箭。火箭升空几秒后即爆炸,任务失利。



发射直播截图。火箭起飞后数秒即爆炸,火光起始点位于火箭中部二级附近,推测可能是结构出现问题,或自毁系统启动

尽管如此,日本仍成为美国和中国之后,第三个有新兴民企尝试入轨发射的国家。与我国同类企业产品相比,KAIROS火箭水平如何?日本“航天新势力”能发展到什么地步?未来可能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这篇文章将简要探讨。


日本私营火箭与我国同类企业产品

尚有5年以上距离

KAIROS火箭全长18米,直径1.4米,1-3级使用固体燃料,4级使用液体燃料,可以将300公斤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属于入门级的小型运载火箭,其技术指标与我国民营航天初创企业蓝箭航天、星际荣耀与星河动力的首飞火箭相当,这三者分别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首次发射,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失利,其余两者的双曲线一号和谷神星一号获得成功,而即便是朱雀一号也正常飞行到了最后阶段,只因末级故障功亏一篑。因此,KAIROS与我国民营火箭的差距在5年以上。


中日早期民营火箭对比



而在这5年时光里,我国新兴航天企业还实现了高速发展,实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已具备将6吨物体送入太空的能力,并掌握了液氧煤油、液氧甲烷等在运力和商业价值上都更具潜力的动力技术,而未来日本企业是否具备这样的发展速度尚存疑问 – 综合公司成立至火箭首飞所需时间、首飞箭运力、首飞结果等方面考虑,可以发现日本企业截至目前研发效率不占优势。


2024年1月11日,我国民企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火箭成功首飞。引力一号低轨运力超过6吨,系全球性能最为强大的固体火箭。摄影:余明




市场牵引不足、技术偏科

日本“航天新势力”做大面临重重挑战



从世界范围看,新型火箭首飞失利是正常现象,相信日本会继续支持“航天新势力”。那么日本发展商业航天的前景如何?

有别于“上级指令导向、国家资金兜底”的传统航天,商业航天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导向、自负盈亏”。目前,美国和中国是全球公认商业航天最发达的两个国家。两国经验表明,新兴商业航天企业要获得巨大发展,离不开以下条件:

1、宏大而确切的市场需求,如面向全世界人口、卫星数量过万的巨型空间基础设施美国星链、我国星网等。目前星链已经给马斯克带来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巨大收入,而国家主导、各类企业均可参与、计划未来5年左右建成的星网也已成为我国众多新兴火箭和卫星制造企业融资的关键背书(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已经于2021年4月成立。该公司排名央企26,位列53家“重点骨干央企”前半区)。截至目前,日本没有发起类似规模的航天项目,但存在较小的任务,以及可以承接部分国际业务分包,它们能够为新兴企业带来一定业务。

2、充足的资金。基于国内商业航天经验,新研制一款液体火箭,包括建设配套的厂房、试车台、发射工位在内,其耗资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SpaceX研制主力产品猎鹰9号火箭所花费的资金数量级也大体相当。日本属于经济强国,应当有能力完成这类投资。



2023年7月12日,我国民企蓝箭航天使用朱雀二号火箭实现人类液氧甲烷火箭入轨零的突破。此次发射所用工位由火箭公司自建。图自蓝箭航天



3、物美价廉的配套产业链。成本控制是商业航天生死攸关的因素,其关键是能否从上游市场获得充足、优质且经济的配套产品和服务,而这些配套一般存在于汽车、航空、医疗、机械制造、消费电子甚至基建等其它行业,即,制造业全面且发达的环境有利于商业航天成长。日本工业产品水平较高,但在成本控制、交货周期、产品种类等方面,近年亮点不多。目前美国SpaceX已经革命性降低航天发射成本,中国公司也跃跃欲试,日本企业“压力山大”。

4、经验丰富的人才。无论SpaceX还是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成立后至少10年之内,其业务骨干均主要由传统航天领域“溢出”。人才资源体现在两个维度:(1)个人能力的高度;(2)团队技能的广度。因此,只有技术门类齐全且水平较高的综合性航天强国才能为商业航天体系输出全套优质人才。日本航天虽然在氢氧发动机、深空探测等方面取得过世界一流成就,但由于可以长期依赖美国既有资源,自身并没有建立完整航天体系,属于“偏科型”选手,在火箭运力、发射数量、任务种类、产品线丰富程度、资源统筹整合能力等航天综合实力关键指标上与中美存在明显差距。



想象图:2019年2月在小行星“龙宫”作业的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日本是首个实现小行星采样返回的国家。图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综上所述,日本新兴航天企业具备一定发展空间,在实力财团支持下,确有可能孕育出以发射中小型火箭为主的公司,但受限于市场需求、供应链条件以及国家综合航天实力,不大可能出现对标SpaceX的大运力、高密度发射企业。后者更有可能在我国诞生。

在可预见将来,日本民营火箭对航天大格局影响有限。我们国家按照既有规划前进,即是最合适应对。



2023年7月9日,我国首批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入轨,国产低轨互联网星座验证和部署进入快车道。摄影:余明



推荐阅读